返回

洄 2016

洄——吴少英个展

 

                                                                                                                                        伟康2016年秋写于京港之间

     

       认识少英多年,当真要写点什么,却难以入手,因不少学者已为她写过评论文章,珠玉在前;作为邻居和同行,尝试描写我眼中吴少英其人和她的创作。 吴少英早年在澳门受艺术启蒙后,前往伦敦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藏品馆硏究室钻研古今重要中国藏画,锻炼了她的眼力;旅居台北十年后驻京创作至今,她兼具澳港台欧身份,可谓世界公民,国际化的经历和视野,使她不拘泥于单一或传统的艺术手段;然而,中国人的水墨精神还是植根在其基因之中,“洄”系列作品便是少英“不择手段”追求中国艺术核心“意韵”的最新成果。


        在先秦民谣中“洄”(驻1)曰水之回旋,兼有尽善尽美之意,暗合少英对艺术创作的完美追求。
      古时一位国家档案室管理员悟“道法自然”(驻2)后,历代画家便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驻3)为艺术终极追求,少英的创作以人文为本感悟天地。苦瓜和尚于明清之际高呼“一画之法……无法生有法” (驻4),数百年后才有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声援;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笔墨当随科技”,少英的数码创作虽是新载体,或许百年以后已是彼时的传统。少英艺术的风格源自对人类文明发展至使水土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的回馈;信手拈来被舍弃的酱油牛奶与其他生活弃置物,即是她的水墨和颜料,既是艺术家不浪费任何资源的天性使然,也是她对周遭生活环境日益污染的悄然反抗。

 

     吴少英的早期作品,以宣纸和画布为载体,纤维宣纸层层吸墨的特性,墨色的层次向下生根,灰而淡雅;画布表面胶质的底材让墨色向上层叠凝聚,黑而乌亮;表面看同是平面,内涵却是一阴一阳的两个系统。近年,环境保护和柔合阴阳是少英自身艺术探索的重要课题,各种数码新技术的尝试也是以此为前提的试验;古人留白,少英则以牛奶“冲白”,酱油“守黑”,当各创作元素冲进玻璃板的瞬间,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成为她的画笔和宣纸,快门绝妙地保留作品生成时那唯一的完美的“一刹那”,与其说是数码映像作品,不如说是一场水墨演义的生动记录,然阴阳则融合于混沌的数码世界之中。其最新的映像作品,“声色俱厉”,气魄逼人;利用最新科技为载体,呈现她创作中“穷天地之神变,测宇宙之幽微” (驻5)的特点。


       多年来,鉴于吴少英美妙地柔合当代水墨和科技之长,作品极具观赏性和易于收藏;大量中外私人收藏之余,不少著名美术馆和机构如国立台湾美术馆,香港中国银行,上海LV𣄃舰店等收藏及展出其作品。


      最后,要感谢“不同艺见”艺术中心同仁大力支持,“洄”得以向观众呈现,希望大家在欣赏作品之余,关注身边的环境变化和保育。

                                                                                                                                                                                                                                                                                                                                                                                

驻1:洄——出于《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驻2:道法自然——出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驻3:传出于唐朝的画家张璪,其行迹见于《历代名画记》和《唐朝名画录》。
驻4:出于石涛“画谱”,苦瓜和尚画语录定本,一画章第一。
驻5:出于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穷神变,测幽微……”。